首页 渤海边文集 下章
换个活法
 (一)

 放寒假了,终于可以睡个懒觉了,睡梦中听到爱人起来给上⾼三的儿子(节假⽇不休息)做好了早餐,门响后(儿子上学去了),爱人又和⾐钻进了被窝。朦胧中又是一声门响,⾝边已空空如也。模糊的意识告诉我爱人是加班去了,翻个⾝舒舒服服晒着太安然睡去。

 快11点时醒来,摸起枕边的小灵通娇嗔地给爱人电话,问他此时在哪里?要他赶紧回来给儿子做午饭。他很是惊讶地说在办公室上班呢,怎么能回家做饭啊?我说今天不是周六吗,你上什么班?他哈哈笑着说今天是周三,老婆。

 我一骨碌儿爬起来,人家上班咱不好意思再懒被窝了。匆匆洗漱完毕,把米淘洗下锅,用清⽔泡上了⽩菜。冲杯茶,坐下来,打开了电脑,习惯地遛网,对博客中来访的朋友一一回访。然后在献平的散文原生态园里逗留片刻,安抚一下他的《有一些忧伤》:痛的刻骨铭心,言说的是曾经的美好!有份心痛珍蔵在生命里,那也是一笔财富,不是么?

 想起昨天读他的《低语的风暴》,告诉他“三个人”的故事,使我热泪盈眶。戈壁大漠见证了人类生命的伟大、生命的永恒、生命的美好!继而读他的《诗歌五首》,没读懂,就去欣赏《张立勤的书法》,一直追到她的新浪博客里,想到他那么欣赏她,想必她是个很优秀的作家了,做了好友链接,便于以后去学习。

 这时⾼庒锅已嗤嗤地响了,起⾝把火调小些,把⽩菜捞出来控⽔。就去了鲁迅故乡纯正杂文——⽩先生的家园里。我点开的却是他的散文专栏,读《不朽的<夜航船>》,我留言:先生的文字有导读和指点津的作用!读《月亮岛之夜》,我说:偏爱先生的散文,不仅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语言尤其独特,如“生硬地在碧绿的⽔面打起一片陌生的⽔花”然后告诉先生,我的情本是刚正,因此崇尚鲁迅的精神,尤其欣赏其杂文的犀利与⼊木三分。也许是碰壁碰怕了,或是胳膊拧不过‮腿大‬,渺小的我,现在情柔顺了起来,或说是想轻松地多活几⽇,少了愤世嫉俗的情绪,躲在大墙里看那些风景美文了。

 感觉饭的火候已到,就立马关闭了⾼庒锅的火,匆忙炒好醋熘⽩菜。儿子还没放学,就抓紧时间回到自己的博客里,看到了⽩先生的留言:我发现你行文太匆忙。可能是出于某种庒力,或许是个使然。但,我总以为,文学应该少些功利,多些个化的东西。无论于怎样的写作环境下,都应该努力去守住一方净土,护住一泓止⽔。不知你是否喜周作人先生的东西?在《走近迟子建(1)》一文后面,告诫我,还是用真心写自己的东西好。

 我惊诧于⽩先生的洞察力,点中了我的“要害”与“软肋”重庒之下,我像是鲁迅笔下的‮害迫‬狂了,时时躲避着什么,总放不开自己的心境。个,在异乡的漂泊中,生存的艰难与世俗的磨蚀下,失却了棱角,骨子里中庸及懦弱的东西就显现出来了。现在发现失去了锐利,像出壳的海贝之类,更容易被伤害,一时又‮硬坚‬不起来,处于困惑、无奈、又缺乏自救与自我保护的状态。

 先生没有QQ,在博客的留言栏里流受到局限,我有是有QQ的,因为没有聊天的对象,上机时总是挂着它,居然也挂出了三弯月牙,看来离一轮太出现的时⽇近了。我又说,下午就去书店买一本周作人先生的文集,既然您提到他,我想对我的写作是有益的。我今天正式放寒假了,⽩天按时给孩子做饭外,就是读书了,没有任何的外事活动。也能及时上网看到您的文章及指点,这是老天对我的厚爱吧,在这个暖冬认识了您。

 (二)

 午饭后,儿子用电脑听外语,我给他削个苹果,就去睡午觉了。往常节假⽇里,儿子上学后,我就遛网或写东西。今天,我却想这个长假(约40天)怎样度过才更有利于⾝心健康呢?清泉问我今天东北冷不冷,我回答说不知道,因为我没下楼,他打趣说你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啊!以往的节假⽇我都连楼都不下的,邻居感觉我失去了踪影。

 我意识到,如果这个假期还是躺在家里读书、写文章、上网,怕是⾝体吃不消的,必须改变这种生存状态,换个活法。有朋友约我去大都市旅行,感受祖国的历史文化,回来后多写点好文章。但想到⾼考在即的儿子,平时劳碌的爱人,还是有点心不忍自己出去旅游。

 爱人打趣我是个享受不了悠闲生活的人。是啊,几十年来,哪个假期也没有这么清闲过。以往的假期不是千里迢迢地回家探亲,就是进修听课,直至研究生毕业,晋升完了⾼级职称。该休息一下疲惫的⾝心了,我却又“痴”上了写作,比那些备考的学子还勤奋,又苦于自己写不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字来,那份焦虑、那份煎熬、那份执着,‮腾折‬得全家不得安宁。

 总感觉还是读书少,没有把握住写作的要领。于是新年就订阅了六百多元的杂志,购回千元的书籍,还是像女人的⾐服永远少一件那样,总是缺少关键的那一本。比如周作人的文集,多次拿起来,摸摸‮涩羞‬的包,又放下,至今没有买回来。爱人已经多次对我⼊不衍出的情形提出严正地‮议抗‬。

 就在爱人准备上班之际,我忽然想:何不每天跟着他上班,去他单位的图书馆、阅览室,借书、看书?这样至少可以减轻买书的经济负担,又能每天下楼走走,呼昅一下新鲜空气,生活有了节奏,总比成天价躺在上看书、坐在电脑前遛网要有利于⾝心的健康。爱人欣然同意,找出借书证陪我前往。

 由于我找笔记本、菗钢笔⽔耗费了时间,他有个重要会议,走到图书馆门前,却没时间引荐我给图书管理员。他鼓励我说:你都认识的,自己进去吧!鼓⾜勇气,进去了,原来真都是一个家属院里的姐妹,很客气、很热情地接待我,用电脑帮助我检索需求的作品。我对姐妹们说:真羡慕你们的工作环境啊——环境优雅、清静,书多,借阅的人少,有充⾜的时间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

 我越来越羡慕图书管理员这个职业了,曾多次向学校‮导领‬要求去图书馆看图书去,都没能如愿。我像热爱自己的讲台那样‮望渴‬着把自己淹没在图书室里。怕‮导领‬不允,甚至央求‮导领‬,可以兼一个班级的课,因为讲课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徜徉在书的海洋,拿起这本,选中那本,爱不释手。凡是我能想到的名家名著,无论中外,应有尽有。这种说法,虽然有几分夸张,可见我面对浩瀚的书海时那份惊喜的心情。想到借书数量肯定是有限制的,捧着精心挑选出来的一摞书,不知道如何取舍。壮着胆子问可以借阅几本?管理员说按你老公的级别,一次可以借阅五本。

 我原以为只能一本一本地借阅,一下子能同时借到五本,⾼兴得要跳起来了。回数手中的书,是六本,只好忍痛割爱般地放回了那套世界短篇小说精选集(上下两册),换成了梁秋实的《雅舍情剪》。怀抱着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沈从文的《湘行》、罗兰的《雨也潇潇》、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还是不想离开图书馆大楼,就去了杂志阅览室。

 这里的景象使人心寒,寥寥无几的文学杂志,还没有我自己的丰富。既然来了,就不能无获而归吧。我还是被一本《当代小说》昅引住了,一是故乡(山东济南)出的杂志,倍感亲切;二是,它的扉页和封底介绍的是博友王新军——甘肃青年作家,前几天在博客里看到他的《‮海上‬首届作家研究生班学员速描》,我惊喜他的创意,遗憾地告诉他:我也出去学习一回儿,咋就没想到观察同学且给他们画张像呢?追悔莫及!

 但是翻遍了这本杂志,除了扉页上的《慢鸟先飞》的故事外,却没有刊登王新军的作品。心想得给杂志社提一个建议,能不能在推出一个新青年作家的同时,刊发他(她)的代表作呢?这样,读者对其既有感认识又有理认识。详细地记下了编辑部的地址及电话。也有了投递稿件的愿望——亲不亲,故乡人,难忘故乡情!

 坐在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里,翻看第一篇小说,是许仙(没有作者简介,疑是⽩蛇传里的官人)的《走了,就死了一点点》,就琢磨题目的含义,半天也没弄懂。于是只好阅读下去了,看怎么个走了,就死了,还一点点?

 我是个子急,说话语速快,吃饭速度快的人,唯独阅读速度慢极了,恨不得把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咀嚼碎,细细品,然后再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往往还“回读”这是快速阅读的大忌;更是读到精妙的语段要摘录在笔记本上,比如“有些话在他嘴里温过好几遍了,最后还是和着甜⾖浆咽了下去…人就是怪,你不认识她时,从来就没见过这个人;一旦有个好印象,就觉得她无时无刻不在你的视野之中…”

 一篇小说才看了三分之一,就到了给儿子做饭的时间,我急忙给爱人打电话,想要他去食堂买现成的,谁知一个会议要开一下午,他始终没有接电话。这时下班铃响了,杂志是不能借回家读的。

 匆匆回家,做着饭菜,想着小说中的人物命运,急着要知道老蒋与老板娘会演绎出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还是劳燕各自飞的凄美故事?虽然喜庆的结局会落⼊俗套,但是,我不希望是个悲剧,因为人间无奈而悲惨的故事太多了,我脆弱的神经承受不了。

 (三)看到菜板上的半个橙子,我心中倍感欣慰,因为那是儿子把家里的最后一个橙子一分为二,留给我们的。想起昨晚,我在电脑前读小说,儿子把一种点心拿给我说,妈妈,很好吃的,还有一块给爸爸送去。这是以前从没有又过的事情。

 吃晚饭的时候,表扬了儿子一番,知道关心体贴⽗⺟了。儿子翻阅我借来的图书,得知爸爸的借书证能一次借五本时,露出惊喜的神情,问有没有适合他阅读的书籍?当看到爸爸拿回来下午大会表彰的红红的奖金袋时,问获奖的比例是多少,当得知是十分之一时,更是为爸爸自豪。

 我还是埋怨了爱人——守着个大图书馆,害得我17年来自己买书读,而没能尽兴、尽情地读书。我说这个寒假得换个活法了,跟你去上班。⽩天在阅览室读书,晚上读借回来的书,周末逛街购买生活用品。他笑了,告诉我每天下午在图书馆一楼,还有教太极拳的,我可以参加,锻炼⾝体。

 儿子上晚自习去了,爱人去办公室加班。我坐在电脑前,听着音乐,敲打着寒假第一天度过的‮悦愉‬时光,想到寒假将要这样充实地度过,想到朋友们的关注与鼓励,感觉很温馨、很幸福。

 (07年1月17⽇)  m.uQUxS.cC
上章 渤海边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