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外因
对场战上任何一支参加作战行动的军队来说,除了其內部的因素之外,敌人的因素也就是外界因素,也将左右其作战行动。在雷少卿搞清楚了西南太平洋场战上的舰队情况后,而在其决定舰队的下一步行动之前,他还得首先弄清楚敌人的情况。
早在雷少卿还在医院里接受康复治疗的时候,帝国的报情部门就从多条渠道,包括德国的报情部门所提供的帮助下获得了国美海军的最新报情。而这一报情有两个重要部分,一是国美海军新服役战舰的情况,二是国美海军人事变化的情况。另外,帝国的报情部门还在26年年初的时候,对国美在25年所发挥出的战争实力做了总结,并且

据所获得的各方面的报情,对国美在26年所能够继续发挥出来的战争潜力做了预测。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军事报情,而且这些报情将从

本上影响到帝国,以及帝国海军在26年的总体战略安排。而雷少卿在到达了西南太平洋战区之后,一些与作战的报情也送了过来,当然,那些与国美总体战争实力的报情并没有必要送给雷少卿,他只是前线指挥官而已,没有必要了解战略大方向的事情,而这也很重要,甚至可以说,国美在26年到底能够发挥出多強大的战争实力,将直接关系到帝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推进速度,以及太平洋上的战局变化。
国美在25年爆发出来的战争实力是相当惊人的。在总体工业产能方面,国美几乎达到了唐帝国的⽔平,而且在部分工业产值方面甚至超过了唐帝国。比如在煤炭、钢铁这两项重要的工业产能方面,国美就略微超过了唐帝国。从当时唐帝国报情部门获得的报情来看,在十五项最重要的工业产能方面,国美与唐帝国差距最大的是电力,另外在特种钢材、橡胶、化工等方面略微比唐帝国差,而在石油产量(不计算唐帝国从波斯进口的石油)。钢铁,煤炭等方面却比唐帝国多,特别是石油产量。另外的几个方面双方基本上持平。
这也正体现出了国美的可怕之处。同时证明了唐帝国报情部门在两年多前做出的预测。国美在参战之前就已经在几个重要的工业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按照战争标准的调整。换句话说,就是国美在正式参战之前就已经进行了经济方面的动员,而且对工业基础进行了有效的调整不然的话,国美无法在参战之后就立即爆发出如此強大的工业力量来。而国美在参战之前的经济调整不仅仅依靠府政的強制

政策,还通过向其他参战家国提供经济援助与军事输出,提⾼了重工业,以及军事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从唐帝国在⽇本获得的一些文件来看,在战争爆发,到国美参战的这段时期內,国美向⽇本输出的物资,特别是军事物资,以及与军事有关的物资就超过了两年中⽇本国內相关工业的总产量。如果将损失在运输途中的物资也算进去的话,仅仅向⽇本输出的那些工业物资就⾜够国美的工厂开⾜马力生产一年了!如果再将国美提供给英法俄西意等欧洲家国的物资计算在內的话,国美如果在战前不进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话。那么就

本生产不出这么多物资来。
对其他家国的援助帮助国美完成了战前经济动员与调整,可同时也带来了两个极为严峻的问题,一是国美在这两年中自⾝实力的增长是相当有限的,这一点,从国美海军在参战时的情况就能看得出来。另外一个就是国美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当时任何一个家国都存在,甚至可以说都是相当严重的。
战前,几个主要家国的主要劳动力都是青壮年男子,而妇女的就业率一直不是很⾼。特别是在唐帝国与国美,因为这两个家国的工业生产效率是全世界最⾼的,而且拥有大量的海外市场,所以并不需要妇女大量参加生产劳动,大部分的妇女都是家庭妇女,而承担劳动的多半都是青壮年男子。可在战争中,大部分的青壮年,特别是男

青年都被征召⼊伍,而能够参加工业生产劳动的男

明显减少。以唐帝国为例,25年底,唐帝国的军队部规模已经达到了1500万,而战前不到200万,也就是说,在战争期间,军人数量增加了1300万,如果算上阵亡、伤残的军人的话,那么在到25年年底的时候,唐帝国就已经有至少1500万年轻男

被征召⼊伍。而在和平时期这1500万军人中,至少有1300万应该参加社会劳动,而不是去参军。如果算上在这期间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的部分的话,那么,唐帝国当时缺少的劳动力超过了2500万!这个劳动力的缺口是非常大巨的,而当时唯一能够补上这个缺口的就只有青壮年妇女了。
在工业生产效率无法迅速提⾼的情况下,要扩大产能,唯一的办法就是扩大生产规模,说明⽩一点,就是建造更多的矿山,工厂。而这就必须要扩大劳动力队伍。当一个家国进⼊了战争化状态后,工厂就是另外一个军营,所有的工厂都进行军事化管制,劳动时间延长,取消一切休假(只适当保留一部分,但也是在保证工厂不停止生产的情况下轮休)。而工业队伍就是另外一支“军队”工人也需要培训,也需要掌握纯

的生产技能。说⽩了,军队在前面拼,工人在后面拼,没有工人制造出来的武器装备、弹葯物资,军队拿什么在前线跟敌人作战?

战双方的工业规模都在迅速扩大,而在无法获得更多的男

劳动力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家国都开始动员妇女参加生产劳动。早在21年底,唐帝国府政就颁发了《妇女劳动就业法》,当时这还是一份战时法律,而主要就是为了保障妇女在社会上的劳动地位。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唐帝国国內出现了众多的妇女劳动技能培训班,很多都是由地方府政直接组织的,经过了简单培训的妇女被补充到了各个岗位上。到25年底。参加工业劳动生产的帝国青壮年妇女已经达到了2000万,加上延长劳动时间、延迟退休时间,以及将最低劳动年龄降低到16岁等等办法,帝国的劳动力紧缺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而当时,帝国的工业总功力也才8000万左右,也就是说,帝国妇女已经成为了帝国劳动者大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同的,国美也在24年中期,也就是在其正式参战后不到半年的时候就公布了类似的保障妇女劳动权益的法案。国美妇女也开始走出家门,加⼊到了社会劳动生产中去。其他的比如英国、德国等国,也都在纷纷鼓励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生产,以提⾼家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而正是在大战期间內,大量妇女走出家门,参加了社会劳动生产,而且为了保障妇女的权益。各个家国都先后颁发了保护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因此在战后出现了“妇女解放运动”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虽然有众多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生产,但是国美国內存在的劳力紧缺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从当时唐帝国所掌握的报情来看,国美的社会劳动力缺口大概有2300万左右,而且随着战争的深⼊这个缺口将继续扩大。而当时,国美动员的妇女、以及其他的劳动者只有大概1800万左右,存在500万的劳动力缺口。如果国美
府政不拿出更好的解决办法的话,那么这个缺口很有可能继续扩大。这实际上就了国美的整体工业产能。就算国美
府政在25年十月份的时候,第一个将劳动时间延长到了12个小时,并且取消了星期天之外的所有休假(随后还将周假期缩短到了半天),但这仍然不⾜以解决劳动力欠缺的问题。
也正是

据这个情况,唐帝国的报情部门做出了分析,在26年,国美的工业产能不会超过25年,至少不会再继续大幅度的提⾼,甚至有可能出现萎缩。这对唐帝国来说肯定是好事,而且在随后不久,也就是26年四月份的时候,帝国府政也将⽇劳动时间延长到了12小时、将周休假时间缩短到了一天半(之前是两天)。这样一来,帝国在26年的总劳动时间将增加大概一成左右,相对而言,工业产能也将提⾼一成左右。这样一来,双方的工业产能差距将被拉大。说直接点,唐帝国在这个时候还有进一步挖掘工业潜力的能力,而国美则已经到了极限状态。
一个家国的总体工业能力直接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第二次全球战争是世界上第一次完全依靠家国的工业实力来衡量战斗力的战争,战争拼的就是工业实力,拼的就是一个家国能够制造出来多少的武器弹葯。也许,这个形容有点极端,可在场战上,工业力量决定战争能力却在每一个地方都表现了出来。也正是因为国美的工业潜力已经快要发挥到了极限,因此,国美海军的战斗力也就基本上到顶了。
在26年初的时候,国美海军在参战后的第三次大扩军开始,准确的说,是第三次大补充。从一月份到三月初,国美海军将陆续获得六艘舰队航⺟,十八艘重巡洋舰,二十四艘轻巡洋舰,以及四十余艘新式驱逐舰。这些战舰在服役之后都被编⼊了太平洋舰队。另外,国美海军还从英国租借了一艘“光辉”级航⺟,用来执行训练任务。除了这些主力作战舰艇之外,国美海军还将有二十多艘护航航⺟将编⼊海军的战斗序列,而之前,国美海军的护航航⺟并没有参加太平洋上的作战行动,在没有更多的舰队航⺟时,国美海军也开始考虑让这些护航航⺟到太平洋场战上执行作战任务了。
关于国美海军的补充情况,帝国的报情部门是通过多条渠道证实的,并且将准确的消息提供给了前线的司令官。雷少卿拿到的也就是报情部门在经过了分析与证明之后提供的详细的、完整的报情。到二月下旬的时候,这些国美战舰已经在其东海岸完成了训练工作,并且正式编⼊了太平洋舰队的战斗序列,大概在三月底之前就能够到达太平洋场战。
除了补充的战舰之外,国美太平洋战区的人事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米切尔顶替哈尔西出任第三舰队司令官,可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米切尔都不可能像哈尔西那样不受麦克阿瑟的影响,而让他出任第三舰队司令官,大概也是个无奈的安排吧。
斯普鲁恩斯仍然留任第五舰队司令官,尼米兹原想让他出任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的,但国美总统没有批准,尼米兹仍然继续担任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实际上,当时尼米兹是以退为进,在第五舰队被击溃后,斯普鲁恩斯很有可能被调走,而尼米兹提出让斯普鲁恩斯出任太平洋舰队总司令,一方面是他仍然信任斯普鲁恩斯,另外一方面就是让总统没有理由把斯曾鲁恩斯调走。结果也确实如同尼米兹所料,国美总统在驳回了尼米兹的提议后,继续让斯普鲁恩斯留在第五舰队。
美军还有一些人事调动,不过都不是什么大的调动,麦克阿瑟仍然负责西南太平洋战区的指挥工作,尼米兹照样坐镇夏威夷群岛。雷少卿在了解到了这些情况之后,对太平洋场战上的变化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随着国美海军恢复元气,太平洋上将再次掀起波澜。
m.uQUxS.cC